发布者认证信息(营业执照和身份证)未完善,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
总算领会关于行动瑜伽的意义与由来
总算领会关于行动瑜伽的意义与由来

总算领会关于行动瑜伽的意义与由来

作者:qxsi   2021-11-25 09:45:01  点击:19

勤学思教育网
未认证 谨防假冒!

详情

  什么是“行动瑜伽”?
  ·壹·
  什么是羯磨(Karma)或行动(Work)?
  人们为何要行动?
  如何去行动?
  “行动”如何影响我们的人格?
  什么是行动的结果?
  什么是人生的终极目标?
  我们的行动能促使我们达致这一终极目标吗?
  这些问题,都是与我们自己的人生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。
  而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恰当答案,我们需有一种综合的行动哲学。
  然而,令人惊愕的是,虽然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们从事着无数种类的行动,但绝大多数却并不知道行动的意义和目的,从不为我们上面提出的问题而烦恼,也从不以行动哲学为指导。
  但生命中的大多数问题和困境,却正是由我们以一种无意识的或机械的方式来从事行动而引起的;正是由我们没有任何终极目的或目标而任由自己随波逐流而引起的。
  在近现代,第一位明确提出行动哲学的人,是卡尔·马克思(Karl  Marx);第二位,就是斯瓦米·辨喜(Swarmi  Vivekananda)。
  斯瓦米·辨喜的行动哲学发端于远古的印度哲学体系,即吠檀多(Vedanta)哲学体系。
  ·贰·
  行动瑜伽,意味着“以行动为瑜伽”(Karma  done   as  Yoga)。
  换言之,即把“行动”当做灵性修炼。在这个语境下,我们必须要懂得“行动”(Karma)与“工作”(Work)之间的差异。
  任何工作,例如由机器来完成的工作,就不能看做是“行动”;
  行动的意思是“人的劳动”(human  labour),它具有道德意蕴。
  由此我们才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“好”是“坏”,是“善”是“恶”,是“正确”是“错误”等等。
  这些判断是基于某些被普遍接受的道德原则而做出的,而正是这些道德原则,构成了一种普遍的道德秩序,这种道德秩序也被称为“达磨”(“法”,Dharma)、“道”(Tao)、“逻各斯”(Logos)等等。
  每一个行动都会在心意中留下某种印迹,即所谓的潜在业力(samskara),它将促使一个人去重复那个行动。
  善行产生善业,恶行产生恶业。
  一个人的品格,就是其心意中的这些印迹的总和。
  如果一个人的心意由善业主导,他就会按道德原则行动;如果一个人的心意由恶业主导,他就会以不道德的方式行动。
  ·叁·
  行动瑜伽的目的之一,就是借着善行,增进我们心意之中的善业。以此方式,行动瑜伽有助于洁净我们的心意。
  按照吠檀多传统的绝大多数导师的说法,洁净心意,是行动瑜伽的唯一目的和功能。他们认为,行动瑜伽本身并不能引导人们直接达致印度教灵性生活的终极目标,即解脱(Mukti)或自由。
  在灵性导师(Acharya)当中,商羯罗持有的观点是,只有通过智慧(Jnana)才能达致解脱;根据商羯罗(Bhakti)和其他人的观点,只有通过虔信(Bhakti)和神恩才能达致解脱。
  在吠檀多诸多伟大导师当中,斯瓦米·辨喜,是第一位认为行动瑜伽能够独立并直接导致解脱的灵性导师。
  ·肆·
  行动,或人的劳动,就像是一种我们被困于其中的复杂机器。通过了解这架机器的运行原理,我们就可以摆脱它的控制,获得永恒的自由。
  斯瓦米吉曾说:“不要远离世界机器之轮,不妨栖身其中,习得行动的秘密。通过在其中从事恰当的行动,也有可能从中解脱出来。即通过这架机器本身而找到出路。”
  行动瑜伽,是我们借以了解行动的秘密——世界机器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摆脱这个世界机器——的方法。
  在这里,还应注意到,其他三种瑜伽都会涉及到如冥想一类的特殊灵性技术的练习。但行动瑜伽却不涉及任何特殊的灵性技术。
  行动瑜伽是把从事最普通的、正常的和日常的行动,当做一种灵性练习。
  而这种练习能达致何种效果,又取决于一个人对终极实在的理解。
  在吠檀多中,终极实在即所谓梵(Brahman),可以用两种主要方式将之设想为非人格的绝对者/无德之梵(nirguna-brahman)和人格化的神/有德之梵(saguna-brahman)。
  ·伍·
  这两个概念也就产生了从事行动瑜伽的两种方式。针对这两种方式,斯瓦米·辨喜在书中写到:“有两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放弃所有的执着。第一种方法适用于那些不信神或不依赖任何外在帮助的人。这类人任由自己发展……而另一种方法则适合于那些信神的人,且难度更小。这类人将放弃自己的行动果实而把它献给神明;他们会不停行动却不执着于行动的结果。”
  从事行动瑜伽的第一种方式,被称为“为了行动而行动”;
  第二种方式则被称为“以行动为崇拜”。

相关分类